推动红树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海摄      开栏的话   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我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中国,林草贡献。我国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草原生态状况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林草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出了独特而显著的贡献。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今起本报开设“生态中国 林草贡献”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我国林草事业在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的新成就、新举措、新亮点等。   走进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前碧波荡漾、林木葱郁,成群白鹭舞姿轻盈,不时从眼前掠过,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保护区东部的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红树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各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取得明显实效,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推动红树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海岸卫士”红树林正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闪亮名片。   我国红树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一种特殊的滨海湿地,能够保护海岸免受风浪侵蚀,更是鸟类、鱼虾、植物、昆虫栖息的家园。   因为具有消浪护堤、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储存滨海蓝碳、丰富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消浪先锋”。   我国大陆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5省区。在漫长的海岸线,一片片红树林如镶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珍珠项链,美丽而迷人。   从湛江到汕头,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逾万公顷,位居全国首位。   湛江市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在1500多公里海岸线上,红树林分布面积9000多公顷,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8%,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是名副其实的“红树林之城”。   近年来,广东已将建设红树林示范区纳入计划,建设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部和惠州惠东考洲洋等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至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修复,特别是近20年来,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等多种形式的红树林保护区;同时,加强红树林的营造和修复,新增红树林约7200公顷,成为近20年来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关情况。据介绍,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扎实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整治修复海岸线、滨海湿地,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2.92万公顷,比21世纪初增加7200公顷。   根据国土“三调”及其年度变更数据,我国有96%的红树林已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红树林被公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与珊瑚礁、海草床并称为地球三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红树林已逐渐成为国际生态保育的焦点。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预计到2025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   《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规划指导、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加强红树林监测与评估、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等七大行动、共19项任务。   各地切实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实效显著。   红树是深圳“市树”。作为一座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的滨海城市,深圳具有丰富的湿地和红树林资源,多年来通过深圳河治理保护红树生态、人工补种等措施,深圳湾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   2020年起,深圳开展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公顷。目前,全市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8处、红树林面积179.18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0%以上。深圳河入海口区域鸟类由治理前92种上升到167种,单次调查最大记录数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   深圳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运营、公众参与”的滨海湿地保护深圳模式。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湛江红树林湿地受围垦养殖、互花米草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出现红树林生境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通过在清退的养殖塘和滩涂等区域种植红树林,“十三五”期间,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380公顷、封育补植1260公顷。   2021年,湛江开展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项目,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退塘还湿还林的目标,形成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经验借鉴。   海南省儋州市儋州湾原有红树林面积748公顷。2021年3月,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始实施,建设内容包括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塘还林工程等6个子项目。   目前,儋州湾红树林面积达1016公顷,红树植物从18种增至22种。2022年水鸟调查发现,儋州湾鸟类达181种6756只,比项目实施前增加约2000只。   为指导南方5省区落实各项重点行动,《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编制印发《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并配合财政部通过现有中央财政资金渠道加大对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支持。   近期,开展了《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南方5省区红树林保护修复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通过加大对红树林整体保护的力度,多数红树林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和纳入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探索中国特色的保护模式   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的顶层设计、立法保护、规划编制、标准建设等各项工作全方位稳步推进。   2019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开展了红树林资源专项调查,摸清了全国红树林底数,建立了红树林专项调查数据库。   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林草局成立了红树林监测评估中心。   2021年12月签署的《湿地保护法》,就红树林保护专门设置了多项条款,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除国家重大项目和防灾减灾等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我国红树林从此受到法律的全面、严格保护。   2022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组织编制《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将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修复重点支持范围;部、局联合印发《红树林造林合格认定及成果应用规则》,规范了红树林造林合格认定,确保红树林生态修复质量和成效;正在组织编制《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国家标准。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首个全球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平台,将提升全球红树林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灾扶贫中的作用,增进人类福祉,并在红树林保护的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监测评估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在全面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各项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通过持续完善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健全监测评估体系等,我国红树林总面积稳步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不断提升,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

03

2023

/

08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   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四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五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   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   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24

2023

/

07

以法治保障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10万余尾鱼苗竞相涌出,回归到澄碧的东江水中……近日,一场增殖放流活动在广东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举行。购置鱼苗的费用来自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涉案人员赔偿的生态损害赔偿金。   近年来,广东检察机关持续发力,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办案力度,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屏障。广东检察机关开展多项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重点办理群众反映最强烈、公益问题最突出的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尾矿污染、野生动物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案件,着力推动解决环境公益损害问题。   走进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树木连绵成片,守护着一方生态。大亚湾开发区检察院在主动巡查中发现,公园东南角有大片的湿地区域堆放着土方,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检察官经过走访解开了谜团:数个建筑施工企业在作业过程中,未经审批,违规开挖红树林湿地,这也造成部分区域红树林死亡。   随后,检察院依法向有关部门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全面履职。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损毁林地的企业,并督促企业移走堆土,种树复绿。整改过后,损毁的红树林植被得到恢复。   广东检察机关在71件公益诉讼案件中采取异地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建设生态基地、企业环保升级等替代性修复方案,还推动99%以上的生态环境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在诉前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目的。   此外,多主体协同治理正成为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有力抓手。广东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监察、公安、审判机关等签订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协作文件300余份,11个地级市、65个县区建立了“河长(湖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

25

2023

/

06

< 123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