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地址:广州市广汕一路338号 电话:020-87033133 粤ICP备05037996号 网站标识码:CA20000000040702468000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广州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生态文明是在“做加法”,要忍住阵痛 ——省长向专家问计广东新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昨日,一年一度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在省政府举行,今年会议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亲自主持会议,多位副省长参加会议。
这是广东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切实行动,同时借用“外脑”为科学发展吹氧助燃。
专家们认为,人类正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演进,广东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转变当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里难免会有阵痛,但一旦实现突破,广东将迎来更全面可协调发展,并引领全国新一轮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必然走向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是广东对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号召的回应。
“要充分认识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件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能否继续向前推进的大事。
“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则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高的位置。
他阐述说,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文明时代的更替都是因为前一个文明时代引发出了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必须用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制度、运行方式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解决,所以农业文明才取代了远古文明,工业文明才取代了农业文明。
叶文虎认为,工业文明引发出的一个自己无法克服的矛盾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资源与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而今天地球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或者承载能力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了。但同时,人类不会、也不能停下发展经济的脚步,因此人类的唯一出路就只能是摒弃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去寻找一条能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前提下使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将创造更多更优物质
不过,叶文虎也坦承,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一个漫长过程,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与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不能越搞越穷,不然也会难以为继。”
“坚持生态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专家们纷纷厘清人们通常存在的认识误区。
张军扩就指出,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保障生态文明的实施。比如,如果收入差距很大,一些群众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生态环境也难以根本解决。因此,两个方面要同时抓,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生态文明只有比工业文明更好才能取代它,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创造的物质财富必须比工业文明更多更优。”叶文虎分析说,生态文明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社会不仅观念要转变,制度也要转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来共同驱动。
专家们认为,广东有条件有能力在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上率先探索,一旦在某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广东有望继续引领全国乃至世界的新一轮大发展。
互动
专家建议广东用GEP来算“生态账”
省长表态:尽快研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落到实处需要一整套机制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发展考核体系的转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在会上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概念,引起省长们与参会人员的兴趣和热议。
朱春全介绍说,GEP是指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总量,一般以一年为核算时间单元。其中,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以自然生态过程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
GEP的核算是对具体的行政单位内的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进行测定,得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如果与上一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比较,估算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
朱春全称,目前,全球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随着社会发展,仅用GDP衡量地区发展的弊端已逐步显现,各国正在探索新的评估核算体系。GEP的提出弥补了使用GDP作为单一指标时在生态环境评估方面的欠缺。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际上正在研究的“绿色GDP”相比,GEP更易于被人接受。因为,绿色GDP是在原有的GDP上做减法,而GEP则是做加法,可能是GDP的数倍。而且,它具有相对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货币化特点,易于接受,易于沟通衡量,具有被国家及国际采纳的政策指导指标的潜力等优势。
朱春全指出,广东如果试点使用GEP,将有利于唤起社会公众对保护自然生态的关注,公平公正地分享自然资源利用的利益,有利于向贫困群体倾斜,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生态保护和恢复与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时,有助于改进、细化GEP核算方法,从而在中国制定一个标准化的核算系统,进而将这一指标推向国际。
“广东大可放心,如果以GEP来核算,广东也会排在全国前列的,因为广东地理生态得天独厚。”朱春全笑称。
在听完朱春全的发言后,主持会议的省长朱小丹当场表态,广东将邀请朱春全组织相关专家来研究GEP在广东试点。
认识
专家认为广东要统一生态文明认识
忍住GDP增速短期回落的阵痛
“对于广东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张军扩说,要充分看到广东率先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对全国的示范和带领作用。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同时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产业结构、区域格局与全国很类似,因而具有普遍意义。
张军扩认为,生态文明理念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通过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增强战略和政策实施的“定力”和持续性,不为一些短期现象或问题所干扰。“建设生态文明一般说说没问题,关键是假如我们的GDP位次被别人赶超了,能不能沉住气。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发生矛盾时,尤其是发生经济下行、出现财政紧张等问题时,能否坚持。”
“广东要忍受新的转变所带来的阵痛。”叶文虎说,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飞跃,但实现这个转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主要是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现在进行的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同样要付出代价,那就是要忍受得住经济增速在短期内的回落。
叶文虎形容这是“发展在换挡”,过去我们看发展的视角是一维的,就是以GDP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很不科学的,所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正在向二维甚至多维方向转变,除了经济发展,我们还要更多地关注生态保护与建设,还要关注老百姓的幸福程度。
张军扩建议,广东要通过适当形式进一步统一全省上下认识,切实把问题讲清楚,把思路讲清楚,把举措讲清楚,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增强战略实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举措
聚焦粤东西北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优更好地发展。”与会专家们一致表示。对于广东如何坚持“五位一体”,他们都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
支招1
可细分成“粤东粤西”和“粤北”
对于广东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张军扩率先向省长支招:广东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张军扩表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对于保持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会产生长期的甚至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区域发展有了良好的定位。
为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甚至建议把“粤东西北”地区分成“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两部分。
他的理由是这样的:“粤东粤西”从区位、自然条件看,适合发展,适合人类居住,应该集聚产业和人口,而且不仅限于当地的人口、广东的人口,还有中部、西部的人口,“所以我支持粤东粤西加快发展脚步”。
对于“粤北”地区,他认为,应该集中发展,把有限空间用来发展,其他大量空间用来保护。
“粤北发展要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张军扩也强调说,要防止为了促进北部山区发展,将有较大污染、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的产业迁入山区,尤其是上风、上水地区。这不仅污染大环境,对当地也十分不利。
肖金成对此认同,他表示,珠三角造成的污染,很快就消除或者转移了,不会污染到上游地区,但是如果粤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影响到珠三角,而且这种影响很难恢复。
支招2
产业可集中在沿海和平原
广东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肖金成表示,可以将地方分成两块,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和不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人类居住、进行工业发展;不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就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要加强保护。
张军扩也认为,在北部山区布一些点,适度发展一些环境污染小、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可以的,但根本的出路,是切实贯彻“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进一步把沿海和平原地区的产业做优做强做大,提高其附加价值和吸收人口的能力,把北部山区的人口吸引出来。“提高北部山区人均收入水平,除做大分子外,关键是减少分母。”
支招3
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粤东西北发展的正确路子就是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集中发展和集群发展,把中心城市做大,集聚产业和人口。”肖金成说,这样既对生态的影响不会太大,同时又能够吸引周边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后发展地区要吸收前人教训。在粤东西北,尤其是粤北,千万不能搞遍地开花,否则将出现很难恢复的灾难。”他特意强调。
肖金成认为,在区域发展上,集中发展比分散发展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集中发展具有经济性,分散发展不具有经济性。分散发展要更大的投入,它的产业配套成本会很高。从区域发展来讲,倾向于集中发展,避免分散。
第二,城市的品位和规模呈正相关,没有城市规模就很难提高城市品位,“现在认为小城镇、农村环境非常好,其实小城镇发展工业产业对环境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小城镇也需要一套基础设施系统,大城市也是一套,但大城市发挥的作用更大。另外,从人的行为方式来讲,小城镇的人愿意到县城,县城的人愿意去地级市,“客观上讲,要是产业不向中心城市集聚,就很难承载更多人口。城市规模小,品位低,企业发展大了就走了,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也吸引不来。”
献策
亟需加强环境教育
专家们认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杨中艺指出,当代大部分成年人环保意识十分薄弱,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境教育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他介绍,我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开设“环境学”专业。中小学每年环境教育仅占4到6个课时,而这些课时还常常掺在思品、政治教育课程当中。与投入在英语中的时间相比,学生在环境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除此之外,我国环境教育还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
杨中艺建议,利用3+X以及自主招生等制度性安排,令环境教育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同时,将英语和环境教育均作为高考考查科目,合格即可,成绩不计入总分;在公务员考试中,增加环保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题量,以促进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除此之外,在师范类院校率先全面设立环境教育专业,并实施环境教育必修课制度,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培养师资;在现有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区域性的环境教育教师能力发展中心。
警示
过度治理可能造成生态灾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对已形成的污染加强治理。专家们特别提醒,在进行生态治理时要切记尊重自然规律,如果出现过度治理,不仅不能修复生态,还可能造成新的生态灾难。
张军扩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期,加大工程修复力度是必要的,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生态自我修复的条件。比较初级的是停止对森林、草地、山川、河流等自然生态人为破坏,更高级的保护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干预。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吴斌历数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种种破坏,他随后话锋一转:“有些不合理的治理,反而更可怕,加剧了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吴斌透露,有些地方在进行治理时,虽然初衷和目标很好,但由于不合理,不仅没有治理好,反而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甚至带来生态灾难。他举例说,我们许多河流的治理,用大量的水泥、钢材把河道砌起来,使河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失去物质交换空间。如何让河流恢复到自然河流的状态?“应该就近用它的材料,利用它的地形地貌,来修复河道,而不是使它寸草不生。”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实习生 高琪佩




内页侧栏
咨询电话 HOTLINE
020 8703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