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5
-
09
从岳山造林到绿美广东:杉树50余年见证
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的岳山林场,伫立着三棵苍翠挺拔的树,他们叫“蓝钟杉”。50多年过去了,他们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见证了岳山如何从荒山秃岭到万亩林海的华丽转身,亲历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岳山造林大会战”岁月。在这里,有着他们的故事。

1974年,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岳山造林大会战”。这场大会战持续了两年,动员2.5万名青年民兵和社员参与。

为何首选杉木,又为何首选“蓝钟杉”这一品种复绿造林呢?
响应国家政策需求。据当年怀集县委派驻岳山造林指挥部任宣传报道组成员王振华老同志回忆:“当时的怀集县委、县革委会想国家所想,为国家和人民分忧,抓紧改造疏残林地,只种杉树且采取科学种杉,目的是让杉苗快速长大、早日成材,为国家多作贡献,也才能尽快改变怀集人民的生活条件,就是这么简单的初衷和使命。”显然,把杉木作为“岳山造林大会战”的主要树种,是对“适地适树、适地适林”原则的坚持,也契合当时造林绿化和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
种源性状极为优异。选用“蓝钟杉”则是充分考虑到种源的适用性以及用种用苗来源的问题。据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专家考证,当时怀集地区有“蓝钟杉”“南洞杉”“甘洞杉”等多个杉木类型,其中“蓝钟杉”的性状最为优良。通过全省杉木地方类型系统调查研究,并结合省林科院阮梓材先生出版的《杉木遗传改良》一书记载,证实了“蓝钟杉”这一品种具有优异特性,其木材基本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杉木类型。曾参与调查的胡德活研究员回忆道:“‘蓝钟杉’木材色黄褐,质地坚硬,是极具特色的育种资源。早在八、九十年代省林科院就已将其(优树)收入到广东杉木基因库并用于育种研究中。”2004年,“蓝钟杉”优良种穗还通过嫁接更新方式进行复壮,并在后来的杉木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良种良法相辅相成。在造林期间,怀集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还开展了“南方丘陵栽杉的研究”,摸索出“撩壕种杉”等具有创造性的科学造林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得“蓝钟杉”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林分质量与产量实现新突破,并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褒奖。与良种相持而行的还有良法,目前广东省颁布实施了《杉木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杉木针阔混交林造林技术规程》等三项技术标准,实现杉木种植培育全过程标准化、集约化,尤其在林地准备、种植模式以及抚育管理方面更加生态、精准、高效。目前,杉木培育已从速生丰产林拓展到了大径级珍贵材、红心材以及杉阔混交林为代表的健康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实现了“增绿、增材、增效”三增作用的协同发展。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在新时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既需要良种良法,更需要“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赓续,久久为功,为南粤大地注入更深厚的绿色动力。
广东杉木育种事业历经50余年发展,已跃升至同类最先进的第四代。三代育种人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踏遍粤、桂、湘、赣四省山林,构建起全国领先的杉木种质资源库和高世代育种群体,推动育种技术从传统“经验育种”向人工智能辅助的“精准育种”跨越。
近五年,省林科院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GD2408、GD2409等13个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材积增益高、材质优特点的优势良种,特别适用于速生丰产林、大中径材林、碳汇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这些最强良种“芯片”正被广泛应用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以及粤北、粤西北地区造林生产中,复绿成林效果显著。

据悉,杉木是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建群树种之一,是确保广东尤其是粤北,粤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的当家树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良种良法是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杉木良种选育和速生丰产林、大径材林、多类型杉阔混交林的高效培育与经营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未来“十五五”将进一步开展乡土树种的良种选育工作,让新一代良种在生态适应性、抗逆性、固碳能力以及木材品质和加工性能方面更加突出,推进良种为基础的森林生态系统培育和重构研究取得新突破,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科研力量。
相关信息

扫一扫关注我们